首页 · 资讯 · 行业动态 · 机床设备
日渐难闻打铁声 传统工艺就此没落?
原创 2018-02-24

  人生三苦:打铁,撑船,磨豆腐


  具体意思:撑船:船行风浪间,随时都有翻船丧命的危险。打铁:日夜在炼炉旁忍受炎热,活着就如入地狱。卖豆腐:三更睡五更起,做驴子的工作,得仅能糊口的小钱。所以打铁还用来表示和自己一起受过苦的人,形容关系紧密,三者中打铁位居第一位,可见其难度。


  打铁是一种相对原始的锻造工艺,在以前的农村是很常见的。我们这里打制的铁器有锄头、耙头、菜刀等生产和生活用具。铁匠打铁时,叮当之声能传很远。现在,这种传统手艺被现代锻造或铸造工艺所代替,很难听到打铁的叮当之声了。我们管打铁的人叫“铁匠”。


  近日,一位传统打铁老匠人因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播出而一下子名扬四海,上门定锅的人络绎不绝。自2月19日晚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播出后,片中主角章丘铁锅迅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点话题。“一锤不能少”,三万六千次的锻打,成就一口近5斤重的铁锅。一锤锤地敲打中迸发出的清脆之音,正是中国传统匠人匠心精神的响亮呈现。


  今年72岁的牛祺圣从16岁就开始跟着自己的父亲打铁了。


  那时候,牛祺圣的父亲牛占元推着一辆车,车上放着火炉、风箱、盛煤炭球的槽盒子以及锅碗瓢盆等打铁所需的各类工具,牛祺圣就跟在他父亲身后,走街串巷,支炉打铁。“从历城的董家开始,一直走到唐王镇。一个村庄里待个十天八天,或者三天五天,然后就挪窝。”


  牛祺圣跟他的父亲走街串巷的时候,多是打造和修理一些农具,像是锄头、镰刀、铁锨等。“慢慢学,一开始我就是给我父亲打下手,递个工具端个水啥的,到后来就慢慢上手打造了。”


  上世纪五十年代,牛祺圣的父亲在唐王镇崔家庄杨家胡同经营了一家铁匠铺。“那时候就主要卖炒勺和农具,我父亲和我说济南的大饭店就从他们店里订购炒勺。”“穷人才打铁,俗话说‘十家子穷人,八家子打铁’。打铁虽说有些技术,但是更多的是力气活,很累,所以干这一行的多是穷苦耐劳的平民百姓。”据牛祺圣介绍,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,除了财主和做买卖的,他们那里的人多半都是铁匠。


  牛祺圣成家立业之后,曾种过一段时间的庄稼地。“我40岁的时候,父亲去世了。我就和几个兄弟商量了一下,决定再打铁。”


  随着现代工艺的演进,传统工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,当这类淳朴技艺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,就显得弥足珍贵,人们竖起大拇指称其了不起。匠人们用世世代代的坚持、传承诉说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,传统工艺再次用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证明,不论现在工艺如何发展,传统工艺在历史上书写的那一笔永远不会被抹去。

编辑:方婷
阅读:876
图片资讯 更多>>
  • 【双轮驱动育英才】西安交大师生赴上海市开展“攀登计划”研学实践
  • 网络空间安全实战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教师研讨会成功召开
  • 文化产业系“振鹭于飞”2024届毕业作品展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展出
  • 联合国举行第十五届中文日庆祝活动 周深献唱《和平颂》